2021.4.9 - 4.11 论坛 | 明日边际——三日谈

 

 

 

明日边际  三日谈

 

论坛时间:2021.4.9 - 2021.4.11

地点深圳欢乐港湾

交通指引:地铁:5号线临海站B2出口

 

 

“明日边际”欢乐港湾艺术计划,从城市、自然、科技与人的关系,以公共艺术作品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想象未来。而4月9日至11日的“明日边际”三日谈将在深圳欢乐港湾汇聚全球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建筑空间、城市历史、科技媒介等命题,发表他们对当下问题的思考,试图构建深圳乃至中国未来城市的叩门之匙。

 

此次艺术论坛为欢乐港湾艺术计划系列活动之一,欢乐港湾艺术计划由华侨城深西集团\酒店集团、深圳欢乐港湾主办,上启艺术承办,策展人杨勇,结合欢乐港湾海滨文化公园海洋与大陆、城市与自然边际的环境优势,做出场地特定介入,邀请国内外艺术家与建筑师在地创作的10组公共艺术作品。

 

 

 

 

艺术论坛共邀请近40位活跃于海内外文化艺术现场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策展人及城市管理者,相聚于欢乐港湾。在这一亲近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嘉宾们以跨界思维探索公共艺术与城市生活的无限可能。一连三日,论坛以演讲与对谈的形式展开,在欢乐港湾艺术计划策展人杨勇的主持下,来自不同学科及文化背景的讲者将讨论的边界一再拓展。

 

 

以公共艺术构建多重未来的入口

 

第一天以“公共艺术构建通往多重未来的入口”为主题,论坛首日邀请了12位嘉宾进行主题分享,从艺术创作及实践的角度分享自己的创作与城市生活的关系。劳拉·博尔斯·福(Laura Boles Faw),阿斯玛·卡兹米(Asma Kazmi),张心一,胡斌,周婉京,王鲁炎,汤孟禅,朱荣远,杨森博进行了主题演讲,艺术家李燎,祥山美术馆副馆长郭赟,飞地CEO、艺术总监全荣花作为对谈嘉宾参与讨论。参展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讨论了公共艺术与科技、生态与城市历史的关系。

 

 

“公共艺术是网络也是入口”,参展艺术家劳拉·博尔斯·福从公园内的作品《时间长短》——3D打印树脂翻模的树桩谈及树木在人类看不到的地下互相支持、交流和协作,反思人类能否通过共情实现互相扶持和发展。

 

 

 

艺术家阿斯玛·卡兹米也从自然生态入手,通过作品探讨全球化如何影响城市景观。

 

 

 

艺术家张心一以“icon(图标)”作为创作思路的入口,抽离传统的观念形态,把创作的思考引入到城市移居的日常体验中,在深圳感受人群中的人隐含的信息和散发的力量。

 

 

 

“公共艺术在未来或许会以纪念碑的形式存在”,新媒体艺术家蓝梓雁以末日般的极端环境来思考作品落地后存在的意识形态,公共艺术作为纪念人类的精神信号,在未来永存。

 

 

 

艺术家王鲁炎则讲述他在乌镇邀请展创作作品时“遭遇”的语境与语义问题。将乌镇露天电影院广场的一些地砖抽出,替换为作品《开放的禁锢》,与卡普尔更显侵略性的作品在同一空间呈现,以其“隐形”的艺术方式与“显性”的艺术方式,进行不同观念与方法的对峙与交流。

 

 

 

其他嘉宾从各自研究背景出发,以不同角度展开对公共艺术话题的探讨。工作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的胡斌,通过参与式艺术在不同场域实践的案例,对参与式艺术与美术馆、博物馆系统的关系进行反思,追问艺术体制能否展示更真实的状态。

 

 

 

作家、艺评人周婉京以对语义与词源的研究,剖析智人进化后,人(homo)与自然、技术、城市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人在城市公园中的需要才能将人类牵引回灵性的范畴”。

 

 

 

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创意总监汤孟禅从建筑的专业背景出发,着眼于公共艺术存在多样的作者性和媒介属性,而公共性本身的诠释和范围也具有多重性。建筑作为广泛意义艺术形式的一种,在当下缺乏由多重的公共性与作者性互动而产生的多元意义,他就此语境提出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与公众进行多样互动的疑问。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朱荣远从城市研究的“力学关系”中剖析当下造成视觉和信息污染的公共艺术,提出在空间中达成权力的平衡才能塑造多样性的艺术,将城市变成公共艺术作品本身。

 

 

 

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画廊主杨森博将自然意向的灵感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实现艺术设计的跨界融合。

 

 

 

在最后的对谈中李熄、张心一通过个人的创作方式思考观众的观看目的是什么,公共艺术是否存在新的观看方式。全荣花举例韩国的公共艺术从私人收藏再到公开展示的过程,提出“公共艺术可以具备不同的出发点和多样化的存在方式”的观点。郭赟则请教朱荣远:城市规划中会不会纳入公共艺术的设计,朱荣远认为“文化生态中带有文化价值立场,需要解决不同受众的需求 ”。胡斌认为“公共艺术是在博弈和拉扯的张力中适应的,由于系统认证的关系,不少介入公众的参与式艺术最终又回到美术馆”。王鲁炎延展了公共艺术的决策机制问题,谈及公共性和政治性:“观众是否在公共场域丧失了不观看的权力”。汤孟禅则从在建筑设计的领域诠释为什么公共性在公共空间中的定义是多重的、动态模糊的。周婉京综述嘉宾们谈论的是“公共/艺术”、“公共一艺术”和“公共艺术”三个词义。“公共/艺术”指的是要选择公共空间还是所谓的殿堂:“公共一艺术”则是组合并行的概念,形成1+1大于2的效果;“公共艺术”即是被重新定义它是否一个整体,“公共艺术新的定义有没有延展, 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公共艺术能否成立的问题,它是否具有艺术本身的批判性、反思性。 


 

城市公园,作为记录与反应的空间

 

论坛第二日,主题“城市公园为记录和反应的空间”则邀请了12位嘉宾围绕城市公园的研究,探讨艺术作品与城市漫游空间如何紧密连接。

 

 

三木优子(Masako Miki),陈畅(Abby Chen),史建,邵舒,赵蓉,冯原,颜为昕,钟波涛,周一进行了主题演讲,UV建筑合伙人李甫,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执行总监刘思,和Studio 10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周实作为对谈嘉宾参与讨论。

 

 

 

参展艺术家三木优子从自己的创作历程与二元论辩证关系,分享了对城市公园与艺术创作的方向。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高级策展人/当代艺术部主任陈畅(Abby Chen)介绍了在旧金山策展的公共艺术项目,展示空间、社区和城市的关系,将城市比作无墙的美术馆。

 

 

 

建筑评论家、策展人、有方空间合伙人史建从“人群中的公共空间”、“作品与记忆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如何与他人共生”等方面梳理公共艺术,从案例展示公共艺术品如何对人文、历史、对城市文化进行深度的思考。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用三个关键词“媒介化”、“现代”和“后现代”,为城市公园和公共艺术的关系做注解。在此地讨论城市公园,把现代意义的公园转变成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城市空间,公共艺术是这个空间里必不可少的事物。

 

 

 

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从自身的工作思考如何营造将美术馆与社区产生连接,通过馆内公共艺术作品的案例,希望观众把参观美术馆变成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反思在城市里创造公共空间的意义,认为机构的能量在于发现和激发城市的创造力,这些创造也会塑造和改变公共空间的内涵。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希望能够打破美术馆的边界,让艺术在城市中延展。

 

 

 

“我们希望未来城市能成为立体公园,回应当下城市的问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深圳大学副教授钟波涛思考公园与城市居民使用上时空不匹配的问题,以信息技术手段、弹性转变城市空间功能和道路空间复合利用等途径实现“城市即公园,公园即城市”的理想概念。

 

 

 

Onelab主持建筑师、建筑公园创始合伙人周一则从公园厕所来回应主题,从四个案例中展示公厕通过装置化、艺术化的手段融入到公园的环境中。

 

 

 

在对谈环节,周实回应嘉宾们的演讲,向馆长们提出疑问:从不同的美术馆性质来说,如何思考公共艺术进入城市生活? 


邵舒认为民营美术馆会少一些体制的流程,赵蓉则提出从策划上激发创造力和参与感更重要,颜为昕就城市公园的公共属性进行探讨,从执行角度探讨推广公共艺术 。刘思指出深圳的公园作为宝贵的城市资源,属于真正有公共性的空间;而此次艺术计划的介入不同于公园的景观设计,给公园增加了新的维度。李甫认为空间“媒体化”的状态在当下既打开了新的观看视角,但也存在着边界模糊的两面性,回应了冯原的后现代理论。 冯原以反观自身的角度继续延展公共性的内容,“我们在表达上占有了媒介的力量,在代言公共性的时候要更多的注重包容和理解“。 史建偏向公共性由艺术家代言,对比中西的公共艺术,如何处理它的体验性和艺术性。各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公共空间的生活在当下及未来的意义。 

 

 

在开发的跨领域讨论中,激发空间想象

 

论坛第三日,以“交织的边际——不设限跨学科讨论”出发,13位嘉宾进行跨学科分享,探讨如何延展边界,生长出属于此地的人文生态。塚本由晴,陈宣诚,冯果川,李邦耀,胡介鸣,肖伟文,吴方洲,刘美松,张宇星,何健翔进行了主题演讲,新媒体艺术家陈雄伟,元新建城创始人阮文韬,《打边炉》创始人、主编钟刚以及华侨城深西集团\酒店集团总经理谢滔作为对谈嘉宾参与讨论。

 

 

从建筑理念的角度,犬吠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塚本由晴阐述《风和日丽亭》通过增加休憩观光的功能,增强了人与海边的互动性。

 

 

 

共感地景创作(ArchiBlur Lab)主持建筑师陈宣诚从创作中思考如何能够实现建筑的动静态转换,让观众与空间之间的边界对话,形成关系的连接。

 

 

 

筑博设计执行首席建筑师、筑博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冯果川则分享了三个案例,诠释他对空间与人际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处理建筑与城市的边界,是建筑设计的作用。

 

 

 

源计划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何健翔对日常空间的观察和实践尝试,让他开始思考建筑和城市的边界与交往问题,提供可能的设计和社会学策略。

 

 

 

从实践方法出发,艺术家李邦耀以《私人生活的社会学——室内分析》为题,在家庭访谈中研究物件如何与人发生关联,以此进行再创作,展示室内生活场景的历史变化。

 

 

 

艺术家胡介鸣从艺术跨界的属性谈起,认为跨界与个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创作者的基本态度之一。他细究跨界和个性的基本属性,把具体的实践归结到“出走与回归”的方法论中。

 

 

 

字在品牌创始人刘美松则从自身的品牌故事中,向大众展示探寻中国文创的工作方法。

 

 

 

澳门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吴方洲从大众对澳门的单一印象开始,讲述澳门的艺术发展历程,强调澳门需要有策略性地融合珠三角。

 

 

 

谈及对未来发展的想象,深圳市雅昌艺术中心总经理、理事会秘书长肖伟文从技术角度阐述了“艺术的迭代进化”,“学科跨界是当下艺术发展的趋势”,“艺术机构在趋势中孕育明日艺术”,以雅昌的展览为例展示数字技术如何在未来重看传统文化。

 

 

 

“未来的构想是如何创造有时间的建筑”,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学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张宇星以摩天轮和未来的时空为题,从移动、观看和循环三个角度阐释未来城市和未来时空的看法。

 

 

 

在对谈中,嘉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引申出城市的边界问题:经历了多次隔离的阮文韬立足深港边界思考“是否存在中间地带”;生活在广州的陈雄伟认为广州与深圳相比缺乏相应的活力;钟刚从工作方法上探讨边界的两面性,与边界建立关系时,要处理它充满冲突对抗的一面;谢滔着眼于欢乐港湾的规划和运营,思考公共空间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联,希望将城市公园、商业空间、文化生活跟公共艺术能相互促进、融合。主题分享与对谈结束后,音乐人NONO、新媒体艺术家陈雄伟、王东分别以世界音乐与新媒体表演回应论坛主题,对音乐空间进行张力的极限挑战,表达欢乐港湾的活力因子。

 

 

新媒体艺术家王东、陈雄伟现场演出

 

在各领域学者专家们的对话交流中,透过公共艺术凝聚城市空间的精神价值,提高欢乐港湾周边社群对艺术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升了公共空间的人文艺术品质。此次欢乐港湾艺术计划“三日谈”,以欢乐港湾这一新的城市空间为原点,丰富了观众对此地的想象,实现了艺术与知识的 “在地性”相遇。

 

 

以艺术之力探索城市与生活的无限可能

 

“三日谈”作为欢乐港湾艺术计划的收官活动,带领大众走近公共艺术,不仅仅是空间体验和感知,更是突破想象的边际,让游客对城市空间产生多维的理解。

欢乐港湾艺术计划自开幕以来,在四个多月的时间中,多次举办艺术家共创工作坊,新媒体音乐表演、沉浸式戏剧表演、艺术主题论坛等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多元丰富的人文生活空间,用艺术定义现代生活,畅想公共艺术与城市生活的无限可能。

 

*详细主题演讲内容已发布在上启艺术公众号平台

 

 

相关项目

 

2020 欢乐港湾艺术计划 “明日边际”

 

 

指导单位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

主办华侨城深西集团\酒店集团 深圳·欢乐港湾

承办上启艺术

策展人杨勇

助理策展人纪浩如、张巧依

 

鸣谢Abby Chen(陈畅)、当代唐人艺术中心、Tonggallery+projects、佩斯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