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当代”驻留艺术家 | 叶志明:用艺术建构我在大梅沙的所见所感

 

继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大梅沙村作为分展场后,2018年,艺术继续在此地发酵。“迁徙当代 —— 深圳盐田国际艺术计划”,一个为期两年的艺术家驻地项目在此正式启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小组、学者等被招募或邀请进驻大梅沙村,在一定时间内体验、观察该片区域,同时进行研究和创作。它既是创作者的一次迁徙过程,亦是大梅沙村艺术生长的过程。“迁徙当代”第一季,上启邀请了4位艺术家驻留大梅沙村,来自中国香港的驻留艺术家叶志明在深圳大梅沙村考察调研后,接受了专访。

 

 

 

迁徙当代访谈——第2期

 

叶志明(Rainy Ip)

  

1959年生于中国香港,1984 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 (艺术系文学士)。叶志明将此次迁徙当代项目中收集到的铁锈物料和回收木材,重新制作成别具心思的雕塑作品。他从街道及回收店搜罗工业废物进行创作,这些作品拼凑出他的童年回忆,同时透露着他内在那颗未泯的童心。自 2012 年从影片制作行业正式退出之后,他便全心投入艺术创作,对多样的技法丶技术丶工序和物料潜心实验。他的作品富有一种诗意,是艺术家私密的回忆叙述,容易让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 欢迎来到大梅沙 | 有阳光、海风和沙滩的村庄

 

Q1:你在这次项目中有何新体验?

 

A:来到大梅沙村,村里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事情都很有趣,我感受很深,比如这里的人个个都很勤奋,很和善。因为是旧的村庄,有很多特色,小巷、楼梯,每一个家里的“设计”也都吸引着我,而且这里的环境很舒服,有阳光、海滩,有很舒服的步道可以散步、看日出,这些都给我一些情感上的,思想上的残片,静下来的同时去创作,这对于我来说也是难得的一个经验。

  

叶志明拍摄的大梅沙村

 

Q2:和你日常创作的环境相比,大梅沙的在地创作环境有何特别之处?

 

A : 我在香港有自己的工作室,香港的地方比较小,创作的规模等等重点都不一样。另外,我在广州也有自己的工作室,在各方面的材料,如铁、木、陶瓷等各方面的资源都好一点,这两个都是属于我自己很熟悉的地方。同时,创作习惯也是已经很有规律性,就是每天做些什么已经很有规律。

 

但是来到新的地方,来到大梅沙就很不一样。来到这么有趣的地方,起码心情就不同了,每天吃不一样的食物,见到不同的人,其实很开心。阳光的感觉,海风的味道,村的颜色,人民的笑容,来到这里有不同的刺激,在思维和想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对我在创作上、想法上有很大的冲击。还有一点是,这个驻留计划变成我创作的焦点,也不同。

 

 

| 驻留创作 | 把来自山川湖海的故事放入作品里

 

Q3:请你谈一谈在大梅沙村的创作。

 

A : 这次的驻留计划我很希望将我在这里的所见所感,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我刚来的时候,觉得大梅沙村周围的环境很宁静,很悠闲,是一个很舒服的地方。所以我的创作比较平和,不会有很大冲突,我的感觉在里面。大梅沙村里所见到的人、事物等种种,都能刺激我创作的欲望。比如村里有很多特别的建筑,很旧的两三层的村屋,很有趣,很多的楼梯是外置于楼房外面的,每一条楼梯都不一样,一条楼梯就是一个景点了,很有风格。整条村至少有几十条这样的楼梯,有趣的楼梯就是我的日常。所以我用我日常所见到的这些来创作,我原本想的是给每一条楼梯一个像 landmark(地标)那样的东西,整个村子都有编号,然后有个导览图可以游览全村,将村的生活和特色表现出来。

 

 

外置楼梯是叶志明认为大梅沙村很有意思的标志物

 

根据我的导览图,每一条有趣的楼梯都有一个landmark,一个数字:由“壹”开始,一直下去……每一个数字对应一个铁制的人像雕塑,或者反映村民的日常生活,或者是在这里的一些感觉。

 

原本是构思整个村用一个导览的方式,具体就是,一个楼梯就有一个号码和一个人像,可能坐着,蹲着,站在着,之类的。现在因为展场空间及其它原因,没办法实现,只能将计划简化了,只是把这些立体数字书法展示在展览里。譬如其中有一个作品是这样来的,小朋友每天在这里踩滑板车,我觉的很有趣,于是我做了一个铁的滑板车和一个原大的小朋友的模型。

 

除了楼梯之外,我觉得大梅沙村的人都很有趣。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重庆、江西、湖南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从一开始就尽量地去接近他们,譬如我剪个头发,只需要15块钱,就能有很好的效果。

 

 

发型屋

 

我见到一间很小的发型屋,只有六七平,一半用来做生意,一半用来居住。那个老板娘又很有修养,令我印象很深,所以我专门去她那剪头发。原本其实我不用剪那么多次头发的,但我却前后去剪了三次头发,尽量找机会去接触她,为了了解她的生活和环境背景。

 

例如一把发廊用的梳子都有那么多讲究和故事,那她生活是怎样的呢,她来到这边又是怎样的呢?种种种种,有很多老板、 居民,我都尽量想办法和他们聊天。

 

这里附近都有很多间饭店,我一直都有帮衬他们,因为想接触他们,我每一间尽量都去吃。因为同行有一个日本艺术家Tetsu(武田哲),他不会讲中文,所以我会带他一起吃饭。

 

其中有一家餐馆很有意思,我们天天去吃。老板娘虽然是已经怀孕了,但是很勤奋,很能干,有三四十岁的样子。我觉得她很能干,看起来感觉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的妇女,像是完全属于这个村的。但是令我,也令我同行的日本艺术家Tetsu(武田哲)很惊奇的是,当我跟老板娘介绍说“这个朋友是日本来的,他不懂中文”的时候,老板娘用非常地道的日语和Tetsu聊天。后来才知道老板娘是在日本东京留学,硕士也在那里读。连Tetsu都说,如果只听她声音,他认不出是哪国人,他觉得她完全是一个日本人。

 

 

叶志明驻留工作室现场

 

每天去餐馆吃饭都能听到很多有关这里的人、这个地方的故事,所以我就有一个想法,可不可以将这里的人的生活,包括做食店、民工的小生意等,全部的面貌浓缩在作品里?所以我在大梅沙村的作品中,一部分就是装置艺术。

 

我去过一个民工家里,整个地方非常狭窄,只有六七平方米,包括厨房、厕所,但是很整洁。一家四口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但人们都很勤奋,很令我感动。我很希望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所以我用这种装置的方式,将他的房间重现在我们展场的小小的房间里。还有刚刚说的发型屋也是,都是在非常狭窄的小房间里面,将它重现出来。

 

我在这里三个月,也见到很有趣的鞋铺。鞋铺早上八点钟开到晚上十二点多。晚上十一、十二点还有人买鞋?我最初八月份来的时候,发现真的有人晚上光顾。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民工很辛苦,他们吃完饭都已经八、九点,来到这里买东西也已经十点、十一点。现在这个村因为有点转变,所以鞋铺也结业了。但这个鞋铺带给我很深的感受,所以我将鞋铺的一个角落的感觉在我的装置作品中摆了出来。

 

 

《结业的鞋铺》

 

我和其他艺术家每天从早到晚都很匆忙,夜晚有一点时间的时候,都会休息一下,其中一项活动就是吃宵夜。这里的食物很便宜、很靓,有很多选择,也很有特色。有一个炒面店,我一有机会就会去吃,很好吃,十二元一碟。所以我也将那份感受,宵夜——一份炒面和一杯啤酒的那种很享受的感觉,用小小的装置做出来。

 

 

《宵夜店》

 

另外一个是裁缝店,很小间的自己的房子,也是只有六七平,路口开了门,可以帮你缝补衣服,补贴家用。很有趣,店不像店,人也不像做生意的生意人。我专门回香港的家,带了看起来有借口去缝补的衣服、裤子、袋子,一共八件,袋子八元,一共要收我四十几块, 我讲价讲到四十块。和她沟通之后发觉,这里的人都尽他们所能维持自己的生计,即使是很微薄的收入,他们也很勤奋。这些都让我很感动,所以我也将这样的一个店面,用装置的方式简化出来。

 

以上的种种,使我在大梅沙的创作都很想将它们对应回我自己的在那里的感受,然后经过我自己的消化,再重现给公众。

 

除了这些装置、 雕塑作品,其实我自己也做过很多其他的,比如书法、泼墨等。也想透过这些作品反映在这里的感觉,比如我会在这里写一些文字,一些诗,在书法里面表达我对这里的感觉。在这里,我也做了很多个人的创作,和这个社区有点关系,又不是很密切关联的装置作品。

 

 

叶志明驻留期间创作现场

 

在大梅沙的创作有很多方面,上启艺术照顾得很周到,安排了不同的机会给我们接触当地的学院、街坊、村民,我自己私下也有机会做了一些大图画,和小朋友一起画画,其中有一件创作也是和小朋友一起的。用树枝写字、用蜡笔画一幅很大的画再重整,最后变成一件作品那样的也有。这次的创作我都尽量地将一种在地的感受再现出来。

 

 

Q4:你创作的动力是什么?在你的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A :在目前来说,我的作品很生活化,我每天经历的东西,又或者是我回忆中的,或者思考的东西,我有感觉了,就用作品做出来。所以我创作的动力来自心里这么多年来的感受,有的是很现实的,很热情的;有的呢,就很无厘头,很抽象,像是忽然之间因为一个念头去做的一种尝试。

所以现在我在这里做的作品,你会看到和我固定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即使是生活上感受到的东西,动力也是从这里来。

 

那反而在大梅沙这里,少了些比较脱离现实点的,比较抽象点的作品(除了尺寸范围)。我觉得做创作一定是要和我生命中理念相关的,其实艺术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通过艺术去了解我的生活,去建构我的生活,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叶志明展览现场

 

Q5:你能否谈一谈此次项目中的活动,如工作坊和工作室开放日?

 

A :在这里,除了住的环境很好之外,工作环境对我来说也很优越、很舒服,在很快乐的环境下,我们能很专注地工作,比较有规模地去做一些大型的创作。譬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写书法不会受控,可以写很大、很巨幅的书法作品。上启艺术安排的活动也都很有趣。之前去这附近的奥特莱斯的时候,我见到对面有栋很宏伟的建筑,不知道是什么来的。后来有一次上启艺术邀本人去做一个演讲,与大梅沙艺术学院的学生交流,我才知道原来那里是学院。

 

 

叶志明在驻留期间举办的“草叶造字”工作坊

 

我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和村里的小朋友、附近学校的学生聊天,和他们做朋友,做工作坊;甚至去鰲湖艺术村和艺术家朋友一起交流,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经历,与当地的艺术家可以有比较近的接触和交流,我也可以将我自己创作的经历做一些分享。很感谢上启艺术的安排,总体来说,我希望的是能与当地不同的人与机构有交流。

 

 

参观鰲湖艺术村,叶志明与在鰲湖居住的艺术家交谈

 

 

| 叶志明谈驻留计划 | 让自己融入大梅沙村

 

Q6:你觉得驻留计划的意义是什么?对于驻留计划利用研究、艺术促进社区的文化发展,你的看法是什么?

 

A: 我之前也去过几个不同的地方驻留,中国内地是第一次。我心目中的驻留计划,就是要和当地有碰撞、有火花,环境、人、事物给到我的反应,与我相应给出去的是相互的,所以驻留最重要的,我觉得应该是可以因应到当地生活,运用所接触的一切来进行创作。

 

在大梅沙村,我可以有一个交流和活动的环境,在这样的经历里,我真的是喜欢上这个村、人和发生的事情。环境真的很好,我有很多感受,很多创作冲动。甚至一来到的时候,一看到这里心里就起了一种祷念,能不能够用其他的形式来装置这条村,令人来到觉得这条村不一样了,也让作品反映人在这里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其实反反复复用过很多构思和尝试,譬如用装置、书法、雕塑,去达到这个目的。那结果就是,我能够与这里的民众有基本的交流,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哪里,只是尽量将我在这里的感受用作品去表达出来;同时希望将我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传递给这个地区。

 

譬如我会想用一些我自己熟悉的艺术形式,譬如我想用立体书法带给这里的居民一种不同的看法;想用泼墨等创作形式,令人有一种新的体验;甚至一些实景装置艺术,也想掀起这里的人对民工生活、小市民生活的联想,或者再延伸等等。希望这些既能让驻留的我有所收获,也能让我的作品对大众有一些好处。

 

 

叶志明艺术展览部分现场作品

 

 

 

 

 

 

相关项目

 

迁徙当代——国际艺术驻留计划(深圳盐田站)

 

 

策展人:杨勇

驻留艺术家:武田哲(日本)、叶志明(香港)、萧昱(北京&深圳)、杨晓雅(北京)

 

地点:大梅沙村1、4、6号楼

展期:2018年12月19日 - 2019年1月25日

主办:盐田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

承办:上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