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第三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南山区平行展 “精神游牧”

在不同摄影者自身背景的影响下,镜头作为一种城市漫游般的视觉观察,对不同角落的现代人个体状态、日常生活和人文风景进行抓取与重构,以具有视觉辨识度的地理元素描写不同城市,见证全球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这些当代视觉影像正在广泛的实验与探索中,更全方面地记录着城市发生的一切,加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审美方式。

 

2019第三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的主题“城市·呼吸”,将城市视为个体生存和生活的承载体。南山区平行展场呼应主题,用视觉图像见证与记录城市空间、生活和历史的变化,展示技术与城市在当前时代的新陈代谢与自我更新。参展艺术家多具有到远城他方学习或者工作的背景,在物理迁徙的过程中体验不同城市文化的冲击,感受不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而这些将通过摄影图像的方式传递,观者也将在观看过程中实现在平行时空中的游走。

 

 

部分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介绍

 

李朝晖,《大体:草本》,选自《大体》系列,影像,3分钟,2016

 

「 《大体:草本》是我《大体》系列的第三个作品。如果说《大体:标尺下的人体器官》讲述的是疾病的人体被医学矫正的话题,《大体:转基因》讲述的是作为优势物种的人 类对其它物种的规训改造,那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大体:草本》 则是延续了这个规训改造的话题。在工作室里,我种植了一些小草,然后把它们从生到死的一生拍摄下来,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显得简单乃至枯燥乏味。看过这个作品的朋友常常问我:你是什么意思?

 

我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回答:你看到了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不是我的敷衍,我的想法真的不是那么重要,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它让你想起了什么,你的情绪、你的感悟、你的思考才是重要的。真的,那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次《精神游牧》的展览上,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你在这么多城市生活过,它们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些什么感悟吗?我说,“游牧”是一种文艺的说法,其实,游荡到哪里都是一样的。逃无可逃。 」

 

李朝晖,1968年生于湖北武汉,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从事生物医疗相关职业20年,2010年转为全职艺术创作。

 

 

刘张铂泷,《清华大学-2,北京》,选自《实验室》系列,摄影,2013

 

「 困扰科学家数百年的问题一直在于如何观察与纪录。对我来说,创作的根本同样是我所选择的观察方式。相较于作为一个参与者,我更愿意做一个保持距离的旁观者。所谓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想将我的创作过程和科学实验做一个比较。科学实验总是要求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进行每一步精确地操作:在硅片上沉积粒子,收集从样品反射出的信号,使用软件分析数据。作为一个科学家需要收集所有的数据来进行合理的推论,而作为一个艺术家,我选择展现每一个细节来呈现这幅全景图。在这样的过程中,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身份融合在了一起。

 

在多数情况下,科学是基于收集图像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或者论证命题,这也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在艺术领域中,摄影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复制现实能力的手段。不过考虑摄影截取时间的片段,去除所有环境的信息,这也是抽象的过程。它们同样致力于揭示现实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当我使用相机观察世界时,总像是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他们实验样品的方式。纳博科夫曾说:“在世界的大小比例之中,似乎在想象和知识之间有着某个微妙的汇合点,这一个汇合点是通过缩小大的事物和放大小的达到的,这在本质上具有艺术性。”通过摄影我可以剖析眼前的现实,然后以我自己的方式重新建构。摄影不是观看的物体或者观看的手段,而更像是观看的方式。 」

 

刘张铂泷,201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5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录像及相关媒体专业。他曾获得Ryan R. Gibbs 摄影奖(巴吞鲁日,美国,2014)和资生堂摄影师奖(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2014)。

 

 

罗振轩,《猴子城市-孤独》,摄影,2017

 

「 《猴子城市》的内容是对野生猴子与人类城市的关连,猴子代表着野性天然,在生理上他们有着和人类近似的基因,但同时他们和人类又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所以我觉得人类和猴子之间是有着非常大的反差和矛盾的。

 

这组作品的拍摄地点是在香港的一个水塘「城门水塘」,这个水塘内居住着一些野生猴子。图片当中的城市部分我采用了一些之前在飞机上拍摄的鸟瞰角度的城市风景,最后再加上一些早期拍摄的天空作品,图片中的树根把这两种不同的东西连合在了一起,最终结合成了这组作品。这组作品体现着一种茫然,亦代表生命上的一个个真实而又不能逃避的阶段。 」

 

罗振轩,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视觉及大众文化研究硕士,微缩胶片项目的导演,制片人和故事撰稿人。曾获2016年全球微电影节2016环球微电影盛典(央视微电影环球频道,中华传媒CMN 联合体)最佳缩微胶片导演夺得金光奖优秀导演奖、最佳微电影优异奖以及其他多项奖项。

 

 

艾瑞·基顿,《食茶人的自白》,照片和文字,2019

 

「 这部作品是由图像和文字构成的一个叙事,取材于过去几年艺术家造访城市景观时所产生的连续而零散的想法。艺术家的个人故事以新学到的生活智慧作为基石,主要源于他所遇到的文化与所生养他的文化之间的碰撞。

 

此次展出的照片集由Arie Kishon于2014-2019年间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城市拍摄,包括特拉维夫、纽约、圣弗朗西斯科、巴黎、北京和香港。这些城市快照的关注点集中在其中的个人故事。图像中的每个时刻都能引向一个不以人为中心的叙事场景,亦或是几乎脱离了城市喧嚣的宁静场景。镜头背后的凝视虽有距离感,却无所不包——即在不干扰拍摄对象的基础上满足艺术家的好奇心。 」

 

艺术家艾瑞,1983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目前居住和工作在纽约和特拉维夫。带着电影和摄影专业的背景,艾瑞在过去15年一直活跃于以色列地下音乐圈,进行声音艺术和嗓音的表演与创作。他的表演常被描述为 “噪音冥想”,无形而具有动物性。

 

 

杨宜瑄,《[海]城市脉动—抽象结构主义系列-2018香港》摄影,2018

 

「 这组作品是以抽象性结构风格来呈现城市里的脉动、生命力和美感;规律中蕴涵着不规则的突破。正如同个人依赖城市的建筑,交通等各项规则而作息,事实上,城市本身也受到许多个人柔性力量而改变。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都市和个人一样,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外貌,物换星移,也都是不断的蜕变,所以作品当中,以黑白为基调、特殊的造型,来表现一种历史感融和未来脉动的面貌。 」

 

杨宜瑄,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博士。专注抽象摄影、插画创作、媒体艺术、表演艺术。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陆雯玮,《Mogwai演唱会》,选自《城市与人》系列,摄影,2018

 

「 在伦敦一待便是快九年的光景,在我的眼里,它不再是我初抵达时的模样。那些明信片里的大本钟,塔桥和伦敦眼是留给过客的城市印象。伦敦之于生活在那里的人来说,吸引他们的不在于七个或是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它面对各个背景的人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

 

我更希望用一种真实的人文眼光去窥探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像每一个大城市一样,它有它的五味杂陈。我看到了它的包容与开放,也唏嘘它的冷漠与苍凉。而城市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首流淌的诗歌,你刚抵达的时候它是一种模样,你拼搏奋斗的时候它是另一种模样,如果有一天,你选择离开,那么它在你的脑海里又会呈现另一种模样。我所描绘的城市叫伦敦,但或许你从我的描绘中看到了你所居住的城市。 

 

陆雯玮,设计师、摄影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艺术设计专业,2011年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现工作于 Burberry(伦敦)任高级设计师。作品关注街头摄影,2017年获得英国国家肖像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的全球摄影大赛入围奖。

 

 

蒲晨诗,《孤独》,摄影,2017

 

「 “日本是一个注重他人隐私的国家”是我刚来日本时感受最深的一个体会。餐厅或咖啡厅里的大方桌上,对面的座位都会用磨砂玻璃隔开。在这样一个极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国度里,我一方面遵守着当地的社交礼仪,一方面又感到就算在人口密集的东京,人心和人心之间保持的距离可以那么远。在这样一个窄小的空间内,人们似乎习惯了单独行动,每天照例做同样的事情。正是让我共鸣的这份【孤独】,促使我潜意识地去捕捉能够描绘我留学生活中某些似曾相识的情绪的画面。 」

 

蒲晨诗,就读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平面设计专业。创作媒介主要涉及摄影与视频。现为《YEOJA Magazine》线上杂志的 Girl Gaze 专栏摄影师。

 

 

徐亮,《T》,选自《城市的抽象片段》系列,摄影,2018

 

「 这组摄影作品所关注的是片段化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无意于强调其地理坐标——香港或是其他城市。通过强烈的建筑学视角消解过于艺术化的主观言说,将这些空间从城市背景中抽取出来,并抽象化表现具体的概念特征。 」

 

徐亮,现居香港,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修读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建筑设计教学法与建筑教育史。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他还参与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工作。此外,视觉创作是其另一工作核心,内容包括插画、设计、出版等。自2014年起,他的创作重心转移到摄影上,其作品多来自于对日常生活与文化环境的观察体验。

 

 

伊恩·考克斯,《切割阴影》,选自《平庸美——香港公共屋邨的视觉诗》系列,摄影,2018

 

「 这组图片来自正在进行的一项记录香港无处不在的公共屋邨的项目。在过去的四年里,这个项目让我走访了超过 130 处屋邨,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现代主义街区到80年代的后现代高楼以及现在最新的屋邨形式。作为我们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主要部分,公共住房是城市中每个人都熟悉的东西,几乎一半的人以其中的某种形式生活着,然而熟悉使我们对周围的环境视而不见,难以发现隐藏其内的美。在这个项目中,我的目标是探索遍布整个城市的各种公共屋邨,并将我的观察如影像日记一样拍摄下来。同时我将自己的发现分享到社交媒体上 (Instagram@gaatzaat),希望能够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展示大家熟悉的东西,并以此鼓励其他人更细心地观察自己的日常环境。 」

 

伊恩·考克斯,摄影师、教师,目前居住于香港。他的作品曾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中,包括在线杂志《新假期周刊》的一篇专题文章、《就係香港》现刊中的一篇以及即将在《U 周刊》上的发表。目前正在将自己的公共住房摄影研究项目整编成书。

 

 

张余阳,《无》,摄影,2018

 

「 纷乱而快节奏的城市使人变得比以往冷漠。这种冷漠冲淡了日常生活的色彩,降低了人际间的温度,并阻碍了情绪的抒发。在许多人看来,手机是当代社会人类冷漠的罪魁祸首,但另一方面它也给世界带来温度,色彩与憧憬。摄影师打破手机成像的传统认知,利用其便利与及时性捕捉日常生活中为人忽视的细节。通过恬静的色彩,超现实的场景与异想天开的描述,摄影师让微妙的无常与荒诞充斥在稀疏平常的生活影像中。 」

 

张余阳,1993年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普渡大学,现居美国波特兰修读视觉艺术硕士学位。他的摄影作品着眼于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并通过模糊的主体,冷静的色彩,精简的构图以及异想天开的描述,从习以为常的目光里提炼出世事无常的情绪。他的作品曾收录于《只属于我的视界:手机摄影自白书》以及《现代快报》中。

 

图片致谢艺术家

 

 

参展艺术家名单(按首字母顺序排列)

 

Aldo Nevárez/墨西哥、Arie Kishon/以色列·美国、爱美丽、朱浩培/新加坡、陈炫宇、耿若凡、何永良、Iain Cocks/英国、刘雨溪&刘鸿嘉、刘君冬、刘张铂泷、李朝晖、林家锐、罗振轩、卢易诗、陆雯玮/英国、Matthew Lyall/澳大利亚、马睿、蒲晨诗、Sophie Cheung、王淳、王高健、徐亮、徐超奇、杨宜瑄、姚志良、张余阳、曾雅文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一层园景展馆与中央广场

展期:2019年6月23日 - 7月27日

主办: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

承办:深圳市上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支持:设计互联

 

 

相关出版物

 

《精神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