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南山长桌派”:公共艺术在南山
2024年12月7日,“公共艺术在南山”主题活动——南山长桌派在深圳南山区人才公园求贤阁二楼举办。本次活动由南山区委宣传部、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起,上启艺术承办。议程包括发布白皮书、专题现场、长桌流动议题、活动开放麦。活动开场对《南山公共艺术发展白皮书》进行了介绍,继而由16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建筑规划专家、美术机构从业人员、艺术评论家/学者和原文化官员,从多重维度对公共艺术进行探讨。
下文为活动内容节选,整理自现场发言记录,经由嘉宾分别审校。
专题现场
劳拉·博尔斯·福
专题一: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相遇
我的演说主要围绕我做过的公共艺术项目,包括装置作品和行为艺术,同时分享公共艺术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公共艺术的看法。我认为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十分重要,我很希望看到在城市发展和设计中出现更多的作品。今天我会展示一些和他人共同创作的作品,我很希望看到合作的概念得以延续,让艺术作品从一开始就成为城市发展、建筑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的一部分。
我要介绍一个人,John Roloff(约翰·罗拉夫),他的作品影响着我,他的教学也让我受益匪浅,尽管我们对待公共空间的方式很不一样。约翰有着开放的态度和时间意识,他会关注地质年代,在时间层面探索一个地方,而我的关注点经常放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上,例如一个特定区域的社会参与度或文化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等。
我想先展示一件约翰的作品叫《深梯度/可疑地形(海洋四季“漂流”)》Deep Gradient / Suspect Terrain (Seasons of the Sea “Adrift”)。制作于1993年,位于旧金山耶尔巴布埃纳花园。这是一座高 20 英尺的带玻璃的彩绘钢铁雕塑,并装有来自距加利福尼亚海岸4英里深的太平洋海底的沉积物,共四立方米,内部还装了一个喷雾装置。作品里的喷雾装置最终激活了在太平洋底沉积物中休眠的种子,直至今天,这些从太平洋底打捞上来的种子,仍在不断生长出植物。
《深梯度/可疑地形(海洋四季“漂流”)》Deep Gradient/Suspect Terrain (Seasons of the Sea ”Adrift”), 约翰·罗拉夫,旧金山耶尔巴布埃纳花园
《深梯度/ 可疑地形(海洋四季“漂流”)》于2000年初,作品内部景观
《深梯度 / 可疑地形(海洋四季“漂流”)》于2021年,作品内部景观
2017年,Summer Mei Ling Lee(萨默·李美玲)和我在旧金山中国城的罗斯巷做了一次行为艺术。我们分别在巷子的两头设置了临时办公桌。我们用需要解密的口头语言和视觉语言来和对方通信,解密的方法是火,需要小巷的社区成员帮忙收信和传递。使用需要加工的媒介来传递信息的方式长久以来一直被用于传递秘密,我们探索了一种充满隐喻的沟通方式,它受到多方的影响,包括语境、感知、际遇以及那些未书写却不言而喻的东西。
我想强调的是,于我而言,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与凯西·费尔班克斯和萨默·李美玲的合作,激活城市空间是很重要的,可能是通过与社区人们的合作来刷新对一个地方的认知、去了解新事物,或者是一场不期而遇。正如这次演说的题目说的一样,这是很重要的。
《一次通信,一次穿越》A Correspondence, A Crossing,萨默·李美玲 & 劳拉·博尔斯·福,旧金山唐人街罗斯巷,2017年,影像静帧由Jim Choi(吉姆·崔)提供
随着城市发展,世界会改变,我们的语境也不一样了。艺术可以为城市景观带来全新的意义。虽然艺术进程和城市发展不同,但它仍可在日后对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城市景观变化,公共艺术可以为公共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极有意义的互动。它可以让我们在城市环境中慢下来,吸引我们的注意,让我们开始思考诗意。公共艺术,无论是具有表演性质或临时的,还是永久的,可以提高社区和个体的参与度,并带来有意义的互动。
劳拉·博尔斯·福 (Laura Boles Faw 美国)
艺术家,教育家。她的作品通过雕塑、装置、绘画和混合媒体作品探索人类世界的构造方式,并借鉴大量艺术史料,赋予艺术作品新的意义,创造具有变化性的作品。她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她持有南部大学(Sewanee)的艺术史学士学位和旧金山艺术学院的雕塑艺术硕士学位,2012-2018年间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担任雕塑系讲师,2019年起担任SBC-VCCA(斯威特布莱尔学院和弗吉尼亚创意艺术中心)的教学研究员。2017年在中国隆里驻留,并受邀为第二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创作永久公共艺术作品;2020年在中国深圳欢乐港湾完成永久性公共艺术作品《时间长短》。
何健翔
专题二:城邦,山谷,脊梁——校园公共聚落营建
深圳在中国的范畴内是一个现代化的典范,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如是。所谓现代化城市就是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在旧有的城市和建筑空间体系里面成长出用技术、人力的手段改变人跟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遍布全世界的现代化街区和方式。
深圳非常典型,在过去50年的极短时间内走完了西方很多地方大概两三百年才能走完的现代式发展。
大概20多年前我就被深圳的现代化吸引来到这座城市,20多年后又有机会在此从事实践活动,在这种极度澎湃的现代化发展当中反思、甚至是思考现代化之后人和社会的情况,我们抓住了校园建设这个机会参与其中。我今天选了三个在深圳做的校园项目。
第一个是深圳明德学校。它不是一个常规校园,地点在大鹏新区。离所城不远的地方有几个废弃的旧工厂,其中一个是废弃的鸿华印染厂,坐落在山谷,周边有公路和大型基础设施环绕。刚到这个场地我们印象很深刻,跟以前熟知的欧洲古典遗址景象非常相像,虽然才荒废了10年,但是因为南方的气候下植物旺盛增长,让它很快呈现遗址的状态。在这种遗址状态之下,一期在山谷的地方利用平地厂房做了艺术区,高差不同的仓库建筑被腾讯教育基金会看中,做了第一个国际高中学校。我们经常会进行这种文化上的对比和观照,所以有人抽取了柏拉图创办的雅典学院的状态,那个时候的学校概念不在建筑,不在室内,而是人在一个空间中围在一起讨论。
明德学校现代废墟与自然的共存
这个场地非常有趣,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在真实状况下这些建筑物形态各异,而且所在的场地也高低不同。我们一开始没有像一般的建筑物做法一样,在建筑本体操作,而是试图处理建筑和建筑之间、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借这个地形地势的连接,构想了广场花园、户外剧场、连廊等一系列公共空间做出的公共空间轴。这个公共空间轴和建筑结合之后,每一栋再内生出公共体系,所以这是一个反向的过程。通常我们先做建筑再做景观,而这个场地里面我们是反向操作。
明德学校
结果在旧有建筑物周边产生很多各异的公共空间,比如图书馆后面的户外剧场,剧场边有连接不同高差的各式景观廊道,部分屋顶也成为花园。厂区原来处在自然和建筑之间的边界,可在地面上体验半户外的“古典剧场”,后面一栋是宿舍,右边的建筑是原来厂区的电力电站用房改造的图书馆空间。
明德学校户外剧场
在另外一处是原来职工活动中心的小院子,梳理了原来的地面,增加户外家具,把原有的花圃、植物进行修整,就形成了历史意境的公共户外活动,学生在这里自由地释放。
回到建筑,这栋建筑后面有条森林廊道,连接宿舍区和教学区,这条廊道和原来的工人宿舍连接的时候,我们增加了一个交通体系,因为原来只是一个楼梯,规范需要两个楼梯。但是这个楼梯不是单纯的功能性空间,而是能够跟环境发生关系,跟公共活动发生互动关系的中心观景塔,塔既是交通枢纽,也是活动空间,同时也是连接建筑与公共的景观轴。
何健翔(广州)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客座副教授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讲席教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特许会员。1972年生于广东新会,后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之后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取得两个硕士学位。2007年于蒋滢共同创建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珠三角城市历史和记忆保护更新、新都市集合居住形态和社群基础设施成为源计划设计和研究的重点。源计划的建成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设计奖项,其中包括2021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国际卓越建筑奖、2020和2022年两度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金奖、2020年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唯一建筑设计大奖、2022年Archdaily年度建筑奖以及2016年英国《建筑评论》New into Old高度赞誉奖和瑞士BSI建筑奖提名等。2015年源计划被美国《建筑实录》评为全球年度十佳先锋建筑事务所之一,2020年初入选DOMUS杂志评选的全球50佳建筑事务所。
邵舒
专题三:艺术生产与社区营造
分享我们在顺德这个地方做的社区营造和艺术实践。我们在设计和美术馆时和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先生提要求,希望美术馆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没有任何围墙。我们有三个出入口,市民可以随意地进出美术馆,但增加了一定的管理难度。
和美术馆
美术馆从2020年开馆到目前为止做了30多场展览、150多场公共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按照 “两步走”的想法:要把国内其他地方和中国以外地区好的艺术项目、艺术家引进来;要把引进来的东西推出去。
我们做了尝试也总结这些年的经验,美术馆是内容生产的机构,所以要构建新叙事,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应新对象,我们到底为谁服务?美术馆是文化业态消费的新形式,我们希望在本地形成新业态,给大众和社区提供新的产品。美术馆不仅仅是艺术机构,更是一个内容服务提供商,一个公共服务机构,然后才是所谓的公共教育倡导者、参与者、创新者。
和美术馆不同的受众群体
我们一直在考虑到底做什么展览?做什么人的展览?艺术家是什么样?如何让艺术家和本地的观众产生关联?
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毕加索的作品,因为是立体主义的作品,所以我们把空间拆成立体结构的样子。希望大家通过空间理解作品,通过作品理解空间,从而理解社区。艺术离生活并不遥远,艺术就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我们尝试对空间做新的改造,对于社区的观众来讲,每次进入这个美术馆,都是新的美术馆,都是新的尝试。我们会把作品和空间做一些结合,光影变化和作品进行结合,玻璃材质、混凝土材质、摄影等进行交叉对比,让大家对空间产生一些不同的概念。
社区里面有什么需要被看见,公共艺术能为社区做什么?深圳南山做了很多的公共艺术装置和公共艺术季,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到底什么合适和深圳这座城市的灵魂结合在一起?这对于一个小镇来讲可能很简单,它有很多古迹就可以把古私塾变成新的艺社、戏台,把以前老的故居变成新的艺文空间。深圳当然也有文化公园和旧厂房,也有一些社区建筑功能需要更新,但是公共艺术怎么做才能加强精神与情感的连接?可能是社区的集体记忆、是儿童的情绪健康、或者只是年轻人一些观点的表达和参与。
最后希望美育共创,无界未来。
邵舒(上海/佛山)
和美术馆执行馆长。2011-2016年,工作于上海龙美术馆浦东馆、西岸馆、重庆馆。主要负责展览策划与执行,日常运营事务管理及新馆建设筹备。2016年,加入广东和美术馆,任执行馆长。在筹备与建设期间,协同安藤忠雄事务所,主持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预算管理、结构及专业功能优化等工作。自2020年和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起,主要从事组织机构运营策略,收藏项目研究及展览策划工作。
陈平
专题四:城市需要公共艺术吗?
这个问题现在对深圳和大家来说,已经不算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而且答案肯定是比较一致的。如果我们回到20多年前,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答案是不是那么一致?实际上在欧洲也是一样。大家都知道奥地利的萨尔斯堡,是非常知名的文化之都。说起萨尔斯堡,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莫扎特的故居,萨尔斯堡艺术节,还有红牛,萨尔斯堡老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20多年前当代艺术在这座城市并不起很重要的作用,城市既没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没有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
2000年前后,萨尔斯堡要成立一个基金会,希望做一个艺术项目,就找到德国波恩艺术文化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在欧洲做了大量当代艺术项目,非常有经验。基金会的主席表示,可以为萨尔斯堡策划一个为期10年的公共艺术项目,从2002到2011年。内容是每年由艺术委员会选择1位艺术家,这位艺术家为萨尔斯堡市做公共艺术的作品,放在城市的某一个地方。
当时对于萨尔斯堡市来讲,他们不是特别赞成,觉得有点天方夜谭。经费怎么来,具体怎么做,反正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这个项目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确实是做成了。
这个项目刚开始没有得到萨尔斯堡人的喜爱或者关注,甚至很多人反对。比如德国著名的艺术家Markus Lüpertz(马库斯・吕佩尔茨)的作品曾经被涂上油漆和柏油,特别污秽。所以任何一个地方,包括在欧洲,理解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美国艺术家 James Turrell(詹姆斯·特瑞尔)的艺术装置融合了自然光和人工光。
德国艺术家 Stephan Balkenhol(史蒂芬·巴尔肯霍尔)做了两件作品:一件是在萨尔斯堡市中心,金球上站立着一个男人;另外一件为山石中的一个女人。
法国艺术家 Christian Boltanski(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是唯一一个在萨尔斯堡大教堂地下室做作品的艺术家,有点像我们的皮影。
中国艺术家张洹也展出过他的作品“我的庙”,但不是长期展出,只是 2015 年萨尔斯堡艺术季期间展出过两个月。
Markus Lüpertz(马库斯・吕佩尔茨) 萨尔斯堡艺术项目
James Turrell(詹姆斯·特瑞尔),萨尔斯堡艺术项目
Stephan Balkenhol(史蒂芬・巴尔肯霍尔),萨尔斯堡艺术项目
Stephan Balkenhol(史蒂芬・巴尔肯霍尔),萨尔斯堡艺术项目
Christian Boltanski(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萨尔斯堡艺术项目
张洹,萨尔斯堡艺术项目
如今,萨尔斯堡公共艺术项目不仅为城市和居民所接受,而且还成为了重要的旅游项目,从第七年起,萨尔斯堡旅游局就制定了参观公共艺术作品的路线。对于萨尔斯堡,一个15万人的城市来讲,公共艺术变得很重要。
萨尔斯堡艺术漫步之路
公共艺术加深了民众对当代艺术的了解,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和文化面貌,既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又促使人们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最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外文化对话。
陈平(北京)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长期以来,陈平一直致力于中国与西欧国家,特别是德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在中国驻瑞士、德国和奥地利使馆工作24年,担任文化参赞、公使衔文化参赞。新世纪以来,陈平参与策划和组织了文化部在欧洲举办的许多大型中国文化艺术项目。陈平是中国与德语国家戏剧交流的积极推动者,他促成了多个中国戏剧作品受邀参加德国和奥地利的戏剧节,也向国内的文化机构推荐和介绍了大量德语戏剧的优秀作品。于2008年荣获意大利共和国荣誉勋章。
长桌流动议题
长桌流动议题活动现场,四面长桌以南山城区logo为底盘,形状如山,形式如流水,桌面带有议题文本的设计,议题由内及外,由近及远,随长桌话题流动生长观点
议题一:何以公共——公共艺术如何重塑地方精神和建构公共价值?
甘智漪
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对于一个地方政府来说,公共艺术跟美术馆的运行一样需要有“耐心资本”的投入,需要永续运营的制度保障。
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美术馆公益资金的运行闭环,这是保证美术馆永续运行最好的办法。所以作为艺术机构的管理者,我们也很希望深圳能够在艺术机构运行管理的政策层面进行多样性改革创新,以远见卓识,来对公共艺术进行支持,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鲁虹
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2004年我们在深圳宣传文化基金的支持下做了“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学术论坛,出了一本书,叫《公共艺术在中国》,这个文集现在还在,我们当时在国内做得比较早,发表了一个“深圳宣言”,出了一本书。这个事情我们有呼吁,但是一直没有实行,今天南山区政府把它作为一个机制,有一个文本,我觉得很好。
但是目前所谓的公共艺术,公众的参与度基本上在国内是很差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让各方的想法都得以反馈?无论是建设公园之前,公众的意愿是什么,还是对作品的选择,公众的意愿是什么,这个部分我们怎么来落实,我觉得南山区是否能够结合中国的特点在这方面做一点表率?
皮道坚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公共性是什么?就是开放性、互动性,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是它的社会性。所以公共艺术应该和城市规划、社区建设关联,环境改善、文化表达,都应该是公共艺术的使命。
所谓“公共性”就是它一定要和公众、和公众事物相关。关于公共性,实际上不只是艺术领域的话题,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这些学科和领域,公共性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我认为所谓的公共性一定要超越个人的利益,要面向共同体。所以这次研讨会提出了“重塑地方精神”,这个地方精神也是一种共同体。
真正的公共性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性特征。
陈平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
一个项目要有长期性,资金要有一定的保证。刚才南山公共艺术发展白皮书中提到,要把整个建设项目资金的1%用来做公共艺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
比如说德意志银行也有一个非常好的当代艺术收藏,德意志银行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去借作品到他的办公室,还可以隔一段时间换作品。我想他们这种做法对政治家、议员、公司工作人员的艺术品味和鉴赏力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议题二:公共艺术如何融入城市规划设计?
何健翔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连州摄影博物馆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了当地的工匠、当地的材料,甚至是很多废弃的砖瓦材料累积成一个市民的公共空间,同时里面可以有当代艺术的活动和讨论,而且是不在商品化的语境下探讨。
涉及到传统说的公共性(publicity),现在在西方主流基本不提这个词,我们尝试转换成另外一个词,就是刚才说的共同体、共有性(commonality)。因为 public 指向一个无地方,跟地域、地方没有关系。另外一个词common 则是跟地方有连接的,跟地方精神跟地方发生直接关系。这里面我觉得具有可塑的空间和机会。
尤洋
X美术馆馆长
今天很多时候是建筑设计师或城市规划师先把东西做完,留了几个空地,艺术家、策展人再上,这种结合往往可能更像传统的城雕,而不是当代艺术这种公共话语的工作,做不到更有机。
今天的公共艺术和社区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它参与到了社区的共构,比如互动,体现和发展了社区的精神和社区的意志。但是社区的共构也只是一个必要的、阶段性的过程,而不是公共艺术要的一种结果。
钟波涛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Z&Z工作室主持人
从艺术史和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公共” 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艺术”的范畴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这里我提出一个思考:当代公共艺术如何平衡好城市日常性和礼仪性的关系。
如何回应市民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接触到艺术,这其实会成为未来城市规划或者城市空间很重要的一个议题。
朱荣远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我理解“文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当文化的作用发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结果就是社会文明的一种状态,公共艺术就是这个过程中生产文化的形式。
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来讲,特别关注的是城市秩序和公共生活。因为只有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的一种组合方式,才真正能够解决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公共交往。因为只有公共交往才会在不同社群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相互借鉴、相互认知的社会文化状态。
城市设计的“大家以为是”观念,也可以成为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机制。“公共艺术在南山”的发展计划就是在建构一个对未来的想象,尤其是对公共艺术在南山日常城市生活场景中的想象。
议题三:流量之外,如何实现公共艺术的持续性?
邵舒
和美术馆执行馆长
我们长期和社区一起做公共项目的时候发现因为户外项目材料的特殊性,公共装置本身的耐久性不足,而且持久性受到项目所在地方是否有持续的新观众流入的影响。
我们做公共项目的时候,本地观众刚开始觉得很好玩,玩了一两个月之后觉得这就是他日常门口的城市公共雕塑,可能每天路过,但是不再和它产生任何互动。但如果是一个旅游小镇,比如乌镇,有持续不断的旅游人口,那么这些作品的互动性、持续性就可以保证。那么一座非旅游城市、一个非旅游小镇,如何把公共艺术植入到社区,又让观众持续和艺术家产生共鸣,目前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林岚
独立艺术家
如要有“持续性”,应该把公众和艺术家的标准拉近, 这就和公共教育相关,互相了解。
我也在想如何回答“流量”,作为一件公共作品,的确是希望获得人们的喜欢。但是作为艺术家,是无法控制流量,我只能控制作品的艺术质量。
作品有它的生命,受众才有最后决定权,留下或除掉。我之前说的那种垃圾雕塑也有公众反抗,后来公众在十八个区里面选了香港最丑的 10 个雕塑,这就是作品被公审的结果。如果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去对话,我们应该不太需要过于关注流量和持续性,受众自然会给反应。
尹秀珍
艺术家
“流量”虽然是今天打卡公共艺术的底色之一,但流量之外持续性的精神力量是公共艺术必不可少的基因。
如今的公共艺术更加在意把公众参与、在地性,以及人在艺术中的位置和角色体现在公共艺术形成的过程中。流量为王的时代,思考“流量之外”是很重要的,与观众的“合”到底意味的是什么?迎合还神合?
张琳
上海玻璃博物馆创始人、馆长兼执行总裁
如果说希望公共艺术的概念包括室内、室外、街道、大桥等不同的空间,那么每个公益机构,不管是国有、非国有,都该去做一些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整个城市就立体了。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未必都是一致的,这个社会是多元的、是多维度的。所以对一座城市来说,公共艺术要可持续,是需要系统地思考如何让这些公益的机构做公益的事情,而不要做商业的事情。
议题四:南山需要怎样的公共艺术人文地标?
缪晓春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在社会与个人之间,公众需求与自由表达之间,两者的关系并非是博弈而是平衡,也许我们需要自觉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和密不可分,这是确保艺术作品能长久存在的前提而不是阻碍。同时把独具风格的自由表达看成是提升某件公共艺术作品价值的途径。这是我们要在每个项目中不断去学习研究的。艺术家也需要永无止境地提升自己,才能真正提供些什么。
南山需要怎样的公共艺术人文地标。这要求参与各方首先要做的是认真细致的调研,反复推敲碰撞并获得某种共识,从概念到实施,从草图到实体,是一个既令人激动期待又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过程。
宋冬
艺术家
人文地标,是人的行动参与到艺术的公共话语和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人”是核心。
不管是什么地方,因为在人类社会,人一定是所有生活的核心,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艺术这个领域,在这应该有特别多的可能性,进行前瞻性的实验,重新地思考,把当代艺术融入到城市的建设中。
杨勇
艺术家
上启艺术创始人
我们希望呈现在公共领域的这些作品和筛选是有一定的专业性的、跟城市的某种先进性是匹配的。
当代艺术作为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精神归纳和认知的结晶,我们可以转译,在可视、可触碰的某些作品上引起共鸣,这个过程一定不容易,但这种不容易正好体现了它的价值。
长桌流动议题嘉宾在场书写的“硫酸纸”手稿
活动开放麦
“活动开放麦”旨在听到更宽泛的声音。本次活动在前期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工作和生活在南山区的市民关于公共艺术话题的想法和提问,问题由现场嘉宾回答。以下是问答内容精选。
问卷参与者:能 不能真正地给好内容多一点机会,少一点有头衔的创作者?普通大众的参与真的很少,希望至少在知识普及的层面上给大众多做点工作。
朱荣远:这个问题很好。其实所谓好内容,事实上并不是领导认为好就好,我觉得要达成一定的共识可能才会是更好,如在一个社区人们对社区中公共艺术作品的选择是一只鹅还是一只鸡,是由领导或艺术家决定,还是与社区居民达成共识,能有共识就是好的内容。在一个社区是这样,在学校又是另外的概念。比如学校要做名人雕塑,现在大多数学校买的都是行货,那是好内容,但不是好公共艺术。所以美学上或者技巧上怎么与好内容相结合,这就是另外一个“好”。
另外一个问题有意思,有头衔的创作者为什么总是在社会上占先机,这也是一个圈子的话题。我们可以把创作者分为前浪、中浪和后浪,浪潮起落一定有时间性和年代感,那么如果后浪没有机会,就只有前浪存在的历史而没有未来。前两年我在浙江龙游与当地政府一起创造了一次艺术设计实践的机会,选择 80、90 这个年龄段的人,年纪大的人当鼎力团,让 80、90 的年轻人充分展示他们的见识、释放创造能力。我觉得年轻人没有机会,中国未来也就没机会了。
这个问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年轻人的诉求有没有机会表达,或者所有的机会难道都是给那些有头衔的人吗?这的确是公共艺术实践领域需要面对的很客观的现实问题。有权力的人把权益也占了,没有权益的人可能想表达自己在社会有所贡献的权利也没有。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值得组织公共艺术活动的人或者决策者关注机会的平权和公平性,既要给前浪们机会,也要让中浪和后浪能够公平地获得证明自己能力和表达的机会。公共艺术如此,社会的其他领域也是一样。
发言图文版权所有©️嘉宾本人
活动信息
2024“公共艺术在南山”主题活动——南山长桌派
主办单位
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上启艺术
地点
深圳南山区人才公园求贤阁二楼
南山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